书朋网

书朋网>左亦扬祁君墨 > 第1章 活不过十六岁(第2页)

第1章 活不过十六岁(第2页)

隋军从正午一直战斗到黄昏,坚定地守住了阵地,过桥部队都已安然通过。敌我双方已人累马乏,敌军暂停了进攻。崔弘升命令部队就地休息,崔弘升刚从高塔下来,瞭望哨报告,发现大批敌军的增员人马,崔弘升再上高塔,见到敌军增员兵马有五万之众,正向辛世雄部进攻。其它敌军,不顾疲劳,再次展开全面进攻。

辛世雄部面对生力军的进攻,终于抵挡不住,被敌军冲破防线。崔弘升眼见辛世雄的指挥塔倒塌,知道大势已去,再见到赵孝才的部队已经开始向浮桥逃去,崔弘升急忙下令,全军撤退渡河。宋成急忙对崔弘升说道:“后退渡河必然拥堵,骑兵一乱,将踩踏步兵,必须率领骑兵正面冲锋冲破敌阵,置死地而后生,也为步兵撤退创造空间。”

崔弘升醒悟,这是最佳方案,急忙将令箭交给宋成,令四支马队向敌阵冲锋。宋成传令各骑兵队,沿萨水向上游冲锋,自己带领一队首先向敌阵发起了冲锋,其它骑兵队也紧随其后。

骑兵锋阵一旦奔跑起来,就会形成一股洪流,只要前锋不被阻滞,就势不可挡。敌军见隋军骑兵进行反冲锋,急忙调动部队阻截。怎奈宋成铁枪之下挡者披靡,骑兵将士也都鼓起余勇,前仆后继,紧紧跟随。

宋成带领的骑兵队终于冲破敌阵,在萨水上游找了一处较宽阔地方泅水渡河,此时天已大黑,大家都大战一天,又刚刚逃得性命,一放松下来,都累到虚脱,只能就地休息。宋成急忙找到自己的辽西骑兵营,北口寨的大部分人员都在,薛万均也在,然而,父亲不在了。乐天叔告诉宋成,他们在敌阵中冲锋时,宋时州在本队前头,他亲眼见其落马。宋成潸然泪下,上马独骑走到无人处,泣不成声,父亲教导自己的影像一幕幕在眼前飘过,都是无声的画面,再也听不到温馨的声音了。宋成默默地回忆父亲、感受亲情,数次冲动想回到战场去找父亲,责任和理智将他拉回现实,全军并未脱离险境,自己必须振作精神,率领父老亲朋突围。天微亮时宋成回到队中,没有人前来安慰,任何言语都不如静默不提,他们唯一想要做的就是下次冲锋在前。

(战士的死亡没有轰轰烈烈,都是戛然而止,活着的,踏过战友尸体继续前行,前仆后继。)

这只隋军骑兵出发,试图回归大部队,宋成就留在辽西骑兵营中。迎面与高句丽大军相遇,双方一阵混战,隋军没有统一指挥,各队人马被一冲就散,各自逃生去了,只有宋成所在的骑兵营本来就是一个整体,在宋成的带领下,穿凿而出,并有数百名其它营的骑兵紧紧跟随。宋成与薛万均商量决定,既然不知大军在哪里,咱们就直接奔回鸭绿江。

这支一千人的骑兵在宋成带领下,队形整齐,战马小跑不疾不徐,宋成在前领队,有意避让大股高句丽军队,其它高句丽军见到这支隋军队列整齐,知道是硬骨头,就视而不见了,只追击其它溃军,反正凭人头论功劳,还是专找软柿子捏为好。

薛万均见到高句丽军正在围攻一股隋军,隋军中一杆大纛高高竖起,薛万均认出这杆大旗正是父亲薛世雄的将旗,立刻跟宋成说:“那是我父亲的大旗,咱们去救援吧!”

宋成他们过河以后,一路行来,这是见到的第一面竖起的隋军将旗,很是振奋,宋成高声大喊:“排列锋矢阵,随我冲锋。”

高句丽军一直在追击、围堵隋军,哪想到后背突然一支骑兵冲入,犹如一把匕首从后插入,直透前胸。薛世雄的部队趁势反击,将高句丽军队击溃。

各处败退的隋军,见此处有隋军大旗,也纷纷靠拢,薛世雄重整旗鼓,就地布阵,将收拢的士兵重新排成阵列。傍晚,见到卫文升率领的隋军路过,这是一只阵容完整的大军,面对敌军的围追堵截,退而不乱。二军相见,自是万分欢喜,随后安营扎寨,呈犄角之势。

第二天,二支大军联手而行,安然退回到鸭绿江,这是宇文述率领的九路大军中,唯一二支将旗不倒的军队。在鸭绿江畔,有大批隋军汇集,高句丽一时不敢进犯。

崔弘升也逃回到了鸭绿江,将旗丢失,所部损失过半。

杨广下令班师回国,对所有丢失将旗的将军,一律免职,将宇文述、来护儿关入大牢,听候处置。

崔弘升既被免职,宋成的功劳自然无人过问。宋成等所有府兵被解散回家了。

崔弘升被免职后,郁闷得病,不久就病死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注:

杨广此次征讨高句丽失败的原因如下:

一、不知天时,或者说在战略上即不知己也不知彼:

论国内状况,这些年连年劳民伤财,民力已竭,急需休养生息。

而高句丽国,这些年却政权稳定,励精图治,既无内战也无外战,整个国家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时期。为防备隋军侵略,一直在加强武备。

二、从杨广到元帅(宇文述、来护儿等)对战争的艰难认识不足:

杨广、宇文述、来护儿都参加了灭陈国的战争,因此,他们的战略构想就是以此类推,以高压灭顶之势迫使敌人分化瓦解。但是他们忽略了高句丽与隋王朝是不同种族、不同文化的国家,你派兵灭高句丽国,就是灭族,对方无论是多么劣势,都不可能投降,都会全民一致对外,杨广十倍大军围攻辽东城四个多月不能破城,就是证明。

三、杨广平时过于强势,刚愎自用,手下大将们丧失了临机专断之权。

其实杨广、宇文述、来护儿的指挥失误,只是加剧了隋朝大军的速败,即使指挥得当,也不能扭转此次战争的结果。例如,假设来护儿没有独自攻城,假设宇文述稳扎稳打,到达平壤时还有三十日的粮草,面对比辽东城还大还高的平壤城,也不可能在个把月内攻下。最终,还是粮尽退兵的结局,只是不会如此惨败而已。

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:m。shupenwgang。com阅读,更优质的阅读体验,书架与电脑版同步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