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朋网

书朋网>乱世栋梁 > 第二百六十章 东方露白(第3页)

第二百六十章 东方露白(第3页)

中原没有大规模种植棉花,自然就没有棉纺织业。

“这种植物,朕称之为棉花,你接下来,要想办法,多弄些棉花种子,多找些会种植棉花的人,多找些会纺棉线的手艺人,在河西、陇右地区试种。”

他说的是半生不熟的粟特语,康都罗勉强听得懂,见皇帝对自己如此寄予厚望,激动不已。

丧子之疼,依旧在夜深人静时隐隐作疼,但他人还在,妻妾都获救了,卖主之仆被他剥皮拆骨,发生了的事,终究会渐渐过去。

儿子没了还能再生,日子,会好起来的,能够得到中原皇帝的信任,他的前途一片光明。

那日发生在俱毗罗城外的事情,对他来说就是漫漫黑夜,如今,东方露白,他真的时来运转,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“俱毗罗”。

虽然不清楚皇帝为何对这种植物如此感兴趣,康都罗已在心中发誓,一定要完成皇帝交予的任务。

李笠现在交给康都罗的任务,就是把棉花引入河西、陇右种植,并摸索种植技术和经验,还要发展棉花的纺织技术。

当然,这项工作不可能只交给康都罗一个人完成,李笠是要把棉花种植、纺织业,作为事关国家前途的新兴产业来抓,动用的资源,自然是国家级别的。

之所以让康都罗参与,并承担初期的重要“开荒任务”,是因为酬功而给予重任,也是为了尽快打开局面:

让棉纺成为大西北地区。。。河西、陇右地区的“主业”,以此推动贸易的大发展。

只要经济发展起来,让各地百姓和地头蛇们都尝到甜头,巨大利润的诱惑,加上制度的引导,会让朝廷的“西域攻略”事半功倍。

只有这样,对西域的经营才能“扭亏为盈”,朝廷在支出巨额军费的同时,也能获得巨额的经济回报,向西进行陆地扩张的国策才能维持下去。

所以,小小棉花虽然看起来轻飘飘,却重如泰山,一旦棉花种植、纺织业在中原大规模推广,那就是一番新气象。

这就是他那日在城头,向黄姈说一番话的由头。

只要棉花在中原普及,人们过冬,就有了更好的低成本(相对而言)御寒物料。

不仅如此,在苦寒之地行军作战的军队,或者在这些地方定居的百姓,能有更好的低成本御寒衣物。

对外,棉纺织产品,会成为竞争力极强的外贸产品,为中原的种植园主、纺织作场主、外贸商,带来滚滚利润。

中原商人,用物美价廉、数量管够的优质产品,换取海外的奇珍异宝,以及各类产出,利润一直有保障,那么,贸易必然长期蓬勃发展。

“走出去”有赚头,军事、政治上的持续扩张,或者商业扩张,就成了必然选择。

这种选择,不需要皇帝去带头做,不需要朝廷号召,民间自然而然就会选择往外面走,对外面的世界趋之若鹜。

李笠拿着棉花,走出大帐,看着遥远的西面方向。

汉时,中原朝廷就已经在西域驻军,设都护府,然后大规模移民屯田、定居,试图有效经营控制这片地区。

但是,因为气候条件、地理因素的影响,农耕始终发展不出足够的规模。

没有足够的耕地,就养不活不了足够的人口,维持不了足够的驻军。

人口不足,那么无论是文化还是宗教信仰,对比当地土著,中原移民和驻军都形同被汪洋大海包围的孤岛。

朝廷对西域都护府的投入,就只有投入,没有多少经济上的回报,等同于输血。

朝廷血多(财力雄厚)时,尚且能维持西域的驻军,一旦国力衰退,这些孤悬在外的都护府,就如同没了父母的孩子,流落异乡,杳无音讯。

想要解决这个问题,就只能想办法在当地扶持起有效的经济产业,让驻军和移民能够把经济发展起来,减少朝廷的负担。

并吸引更多的内地移民来定居。

而棉花,就是最好的“武器”。

只要新的“都护府”在西域站稳脚跟,然后继续向西推进,总有一天,能把中亚的农耕区给占了。。。

李笠想到这里,苦笑着摇摇头。

他总算是明白,为何历朝历代,那么多皇帝想要长生不老。

一为权力和美人,二,是因为还有许多雄心壮志想要实现。

如果真的可以,还真是想。。。多活个一百年呀。。。

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:m。shupengwang。com阅读,更优质的阅读体验,书架与电脑版同步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